热门搜索
SMA 非整倍体 细胞STR鉴定 男性家族排查 脆性X 叶酸 SNP Y-STR试剂 亲缘鉴定 DNA甲基化 16S/18S/ITS 采保试剂 微卫星不稳定 荧光定量PCR 宏基因组测序 核酸提取

新闻中心

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活动信息

公司新闻

“药”您真的吃对了吗?

【2017-10-12】

20151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2016117日我国正式将精准医学写入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并成立战略专家组。精准医学一词已经越来越火热。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准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分类,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疾病;利用基因技术研制针对基因修复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从而增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治疗的最大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最小化



精准医疗的精准主要体现在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用药。

 

精准用药是精准医疗的本质体现,利用基因组个体差异,指导用药。




全球死亡患者中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死于自然疾病本身。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家庭用药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则多达250万人。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不仅与药物的用量,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及生理病理进程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与患者的遗传因素密切关联。

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药物作用靶点)的遗传变异,是造成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同一药物对患有相同疾病的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相同


为什么慢性病患者用药更要做基因检测?

提到“慢性病”这三个字,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是给大家的印象一般是老年人病,对生命健康安全的危害性没那么急迫。


今天大阅哥就给大家一些数据,让您了解慢性病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1.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2.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3.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   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



药物不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在这些年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作为临床药学工作者,主要目标就是要做到药尽其用,合理用药,以及监测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与基因的关系,或者说药物遗传学很早就被科学家关注,并开展研究。

药物进入人体后,从作用靶点到代谢过程,很多基因都会涉及药物的个体差异。目前,研究的较多且相对清楚是药物代谢过程涉及的基因,一些基因位点的突变直接会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从而决定药效和毒性。

 

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某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心血管药物、精神病药物、消化道药物、抗病毒药物);有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史或家族成员中有过药物不良反应的人;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经常接触有毒物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效果一直不理想,病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某些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等适合作药物相关基因检测。

 

慢病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

慢病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从已知基因对药物的影响,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通过基因检测揭示药物反应的遗传差异,阐述药物疗效及药物作用的靶位和毒副作用,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慢病个体化用药方案。

 

阅微基因公司提供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测序诊断平台在短时间内提供检测报告,及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医生提供诊疗方案和科学用药、治疗依据。


慢病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项目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意义上的个体化用药变成现实。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个体的药物相关基因(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基因)进行检测解读,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资料实施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这种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它代表着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000192196    产品咨询info@microread.com   CN | EN|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9 北京阅微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京ICP备09053524号